如何与人共情沟通

发布日期:2021-12-20

我们还以刚刚妻子和丈夫的案例来说话。同样的妻子说“累死我了,一下午谈三批客户最后女的挑三拣四真烦人”。

 

共情的丈夫是这样说的:“大热天再遇上个不懂事的顾客是够呛的,快坐下来喝个水。”他把平日妻子爱喝的杨梅汤递过去了。

 

妻子紧接着就会说“挣几个钱真不容易,不过为了涛涛今年上大学,我还得咬牙干下去”丈夫又道,“是啊你真不容易,这些年这个家主要靠你挣钱撑着。”

 

那这个时候妻子也会把丈夫抬到应有的位置,妻子接着说,“话也不能这么说,涛涛的功课没有你出力,哪能有今天的模样,我们都不容易。”

 

那么共情沟通有些什么原则和规律,和各位一起分享四个基本原则:第一个先处理心情后处理事情。

 

看前面的案例丈夫发现妻子情绪不好,这时候不要去提什么建议,你得让对方情绪缓和下来,坐下来喝杯水吧。

 

当然这个过程当中,一定要察言观色,如果你自己情绪不够好,那一定是先调整自己的情绪,再和对方来沟通处理一些事情。

 

第二个原则是先换位思考后表达意见,我们说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表达,设身处地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但是在生活当中我们很多人往往没有能做到。

 

我在线下课堂的时候,经常会让大家做一个人字型的手势,那这样显然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做,要是做给别人看一定得反过来,对方才能看到一个正确的。

 

所以人与人之间可能会因为角度立场甚至还包括利益的不同,你要站在对方的角度立场,甚至利益来考虑问题。

 

第三个原则是先认真倾听再解决冲突,就是当两人之间有一些摩擦,或者意见不一致的时候,我们不忙于立刻强调自己的立场,说这个事应该怎么样,而是先听听对方的想法,这叫知彼解己。

 

知彼解己是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里面很重要的习惯之一,先了解对方,再寻求对方对自己的了解,这一点我们在领导力课堂里面就提到过。

 

狄仁杰老喜欢问元芳你怎么看,我们知道狄仁杰希望元芳去帮他把事情搞定,那这个时候得先了解元芳的想法,同时也让元芳有参与感。

 

这不就有了元芳常说的一句话,“大人,此事必有蹊跷”。

 

第四个原则是说对方想听的,听对方想说的。

 

在生活当中有一个趣事:有的女生可能会问男生一个问题,说有一天我和你妈掉池塘里去了你会先救谁?当然这个事我们知道不容易,但你要把握这一个原则,说对方想听的。

 

对方问你这个问题,压根就不是追求什么正确答案的,她只是想有一个好的感受,她更想听什么你就说什么。

 

你可以对女朋友或妻子说那当然是先救你,当然你也可以跟你的父母说那显然是先救父母。

 

当然有人会说你这是不真诚,其实要知道这是生活,不要每每拿道理来说事。

 

所以在这当中,工作也好生活也好,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

 

再强调一下刚刚讲的共情沟通的四个基本原则,先处理心情后处理事情,因为一个人的情绪有问题往往智商会等于0。

 

第二个先换位思考后表达意见,在你想表达的时候先暂停,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

 

第三个先认真倾听再表达冲突,当有问题的时候不要立刻表达,而是先问问对方你怎么想的;第四个尽可能说对方想听的。听对方想说的,这样去沟通的时候你发现跟任何人都能聊得来。

 

那么除了共情沟通以外,在这里面还特别要注意暴力沟通。有一本书叫非暴力沟通,在这本书里面强调的是要用爱的语言、长颈鹿式的语言(长颈鹿脖子很长站得高看得远)这种方式来沟通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分段——

 

这个非暴力沟通的发明者叫马歇尔·卢森堡博士,他告诉我们:人之所以会用一些类似于暴力性的语言去沟通,甚至有时候两人产生极大的冲突。

 

这其中主要原因有四个,人在本恶的价值取向里面喜欢去进行道德评价,对人对事的行为给予自己的评价,凡是跟自己意见不一样的就喜欢去评价人家。

 

那么在这一点上除了这么评价以外,还有就是比较,与身边人比较,与这个事情比较,有的时候叫回避责任。

 

“我不得不”“我没办法”“我只能这样子”甚至强人所难,把自己的需求或者请求变成要求。

 

那么这方面导致了什么?我们在实际沟通的时候很容易出现冲突。

 

非暴力沟通告诉我们一定是从你到我的转变,就是我们在表达的时候不要过多强调人家的一些价值取向,而是强调自己的需要、自己的请求。

 

这里面告诉了我们四个基本的行动:第一个就是要区分观察和评论是我们不要带预设的去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具体指出影响我们的行为的事物。

 

我们会混淆观察和评论,把我们看到的东西不是客观事实的表达出来,而是加以自己的判断去评论人家。

 

第二个行动是一定要区分感受和想法,我们听到一件事可能会产生某些不好的感受。

 

但是往往我们不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往往会把自己对这件事情的一些评判、指责表达出来,以体现自己的感受,这是不可取的。

 

第三个行动就是主动提出自己的需求,而且要直接的,不要间接的或者去暗示,直接表达自己的需要是什么。

 

第四个明确提出自己的请求,就是当我们人际沟通时,把自己的需要、自己的目的主动提出来,并且请对方去理解或者接受。

<< 返回案例首页
咨询反馈
扫码关注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