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管理”的组织形态像蜘蛛,头是头、腿是腿,智力完全集中于大脑;一旦失掉了指挥中枢,除了面对死亡便无他法。传统管理的公司基本属于蜘蛛型组织。如果公司规模越大,蜘蛛组织就会越呈现出“深井”的特征。这种深井式组织的形成除了规模扩大的因素外,还有一些很奇怪的因素。
例如,有一次,在某企业培训课堂上,我问:一份常规的工作材料,在我们这一般需要几个人签字?结果,听到的回答吓我一跳——需要10来个人。在我的认知里,4-5个人就比较多了。其实,他们对需要10来个人签字的事,也是唏嘘不已。有人说,很多工作就卡在某领导没签字上,造成延误,错失良机。后来,我了解到由于公司经营年限比较长,老的领导没有退休,新的干部要提拔与晋升,于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该企业设置了很多的组织层级。我听到后,真觉得哭笑不得。
传统的组织架构(如图1-1所示)基本是一个核心领导,若干分支,然而各自为政;分支服从于最高层领导,并通过层层传递信息和指令,落实相关决策,实现目标。这种组织结构容易造成信息封闭,跨部门沟通协作困难的问题,效率相对低下,且很多信息在层层传达的过程中完全可能“失真”。
图1-1
奥瑞·布莱福曼和罗德·贝克斯特朗,合作出版的《海星模式》,提出了海星型组织的概念。海星组织则呈现出“去中心化”的特点,因为海星从生物学角度不存在所谓的“头”,单靠五条腿来支撑,包括站立与行走。即使我们砍掉其中的几条腿,它仍然能活下去。这并不说海星是“无脑之辈”,因为替代大脑发挥作用的是一个分散的神经网络,它将智力分散于全身,形成一种联动效应。
可以说,杀死海星比杀死蜘蛛要难上百倍——蜘蛛具有中枢神经系统,把头切掉就解决了。《海星模式》书中讲述西班牙征战南美的故事,说明了海星组织的强大。
当年,西班牙攻打南美洲,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实力与战略战术,轻而易举攻下了印加帝国,却久久未能击垮更加弱小的阿帕奇族。这是怎么回事呢?关键在于组织架构的不同。印加帝国具备中央政府和一整套完整的组织体系,依托内部规范保障着良好的运营。因此,当西班牙采取“擒贼先擒王”的策略,一举消灭中央政府后,全国立刻进入无序、崩溃状态。
但是,当西班牙攻打阿帕奇族时,面对看似落后实则较为先进、看似“群龙无首”却异常强悍与庞大的“海星组织”架构,在战斗中,西班牙部队感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打击。当击溃一点,结果又生出新的火力点,战斗似乎没有尽头。“按下葫芦浮起瓢”。阿帕奇族用几百年抗争西班牙,变相地证明了“海星组织”强大的生命力。
美国历史上几场著名的战役也充分证明了“海星组织”的强大。比如,在美军攻打萨达姆政权时,拿下了萨达姆,便轻而易举便解决了战斗。而美国军队遇到“基地组织”时尝尽了苦头,战局变得异常复杂,而且战线被拉得很长。萨达姆政权具备规律可循的特点;而“基地组织”是分布式的海星组织,属网状结构,每个单点皆可自由决策并发起攻击,令美军毫无规律可循。美军意识到组织结构的重要性,最终效仿“基地组织”的作战模式,及时调整作战策略,组成网状式海星组织结构,并下放决策权,采取灵活机动的办法,最终取得了胜利。
让我们将视线放到国内,早在80年前,抗日战争时期,伟大领袖毛主席开展游击战术,化整为零,机动灵活,其本质就是一种“海星组织”的体现。游击战的16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把“去中心化”的思维运用到极致,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地发挥,且自觉自愿地投入到战斗之中。
显然,深井式的蜘蛛组织已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已完成历史使命,将逐渐退出世界舞台,企业将从蜘蛛组织向海星组织发展。如今,包括丰田、华为和Google等在内的世界五百强企业都在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海星组织。
在我看来,打造海星组织要进行三项基本行动,才能具备像海星那样的“猎杀能力”。
传统的深井式蜘蛛组织走向了网状式的海星组织,组织成员间由毫无联系向互联互通的方向发展,并呈现出权力自由流动的特点。创造团队动态协同,成了打造海星组织的重要工作之一。
显然,传统的深井式组织往往不能自由协同。例如,震惊全世界的911事件,本可以避免,但由于美国中情局和联邦调查局对此缺乏信息互通,出现了大量的“信息空隙”,正是这些“信息空隙”有机可乘,给世界造成了灾难。而这样的“信息空隙”深井式组织中大量存在,成为组织无效的源头。
于是,加强不同职能人员之间的交叉协同成为赋能组织运营的关键。之所以要加强交叉协同,就是为了快速反应,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实现“1+1>3”的效应。通俗地讲,协同就是‘搭便车’。如果继续各自为政,由上至下进行协调,那便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
当然,比较低级的交叉协同(如图1-2所示),下层为团队结构,虽然可以自由沟通与协调,但仍然是上层指挥的控制体系。
我在给企业培训的时候,我的助理与相关培训负责人协调培训所需要的设备和资源时,有一个尴尬的现象就是,他们说“这个我需要跟我们的领导请示,因为这件事涉及到不同的部门领导,我们不好直接去找他们,需要我的领导们去交涉。”而又常常因为他的领导不在,一件简单的事就是不能得到解决。当我的助理极力要求解决时,说服他们试着直接找其它部门的领导,往往被“这个没办法,我们这的文化就是这样”而婉拒。
图1-2
而打造一支灵活度较高的大型团队,让体系中不存在深井组织的执行力隐患,就必须由灵活的小型团队逐步升级为灵活的大型团队(如图1-3所示),且可以跨部门、跨领域进行自由协同。
图1-3
为增进团队协同,办公室最好使用“无墙”的:整个办公场所里没有任何一间独立的办公室,所有人都在开放的工位办公。将尽可能多的可用于书写的白板放在团队公用的工作空间,以此来鼓励自由的讨论。甚至团队组成都是跨职能团队。当然,这需要就某个职能的自律标准、方法和方式达成一致。可以说,解放束缚,创造协同,产生乘法效应,这是团队赋能的关键。
组织不断扁平化,自由协同的空间不断变大,那是不是“纪律”从此在团队中就会消失了呢?答案是不会的。
纪律体现在创造客户价值的行动原则上,而并非严苛管理之上。自由建立在基本原则的范围之内,并非所谓的“泛滥”与“纵容”。例如,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的游击队可以自主决策,讲究灵活机动,表现出很强的战斗力,但纪律也是十分严明,“三项纪律八项注意”就是真实写照。
就自由而言,意味着要允许“黑客”存在,允许各自发声,可以自由民主对话,团队成员可以挑战领导权威。即使听到了强烈的反对声,领导者要给予团队起码的尊重与认可。
无论是纪律和自由,领导者也要在后台对团队的自发行为给予一定关注,并对整个团队及任务的成败全权负责。腾讯的人告诉我,Pony(没有用“马总”的称呼)开会的时候,经常坐在角落一言不发,倾听每一个人的发言和争论,尤其是产品讨论会更是如此。诚然,马化腾给予团队足够的讨论自由,同时,也及时关注,以捕捉关键信息。
因此,纪律和自由同时存在,且相互包容。对原则问题要予以“纪律”,而对方式方法要给予自由,这样才能使组织发挥强大的战斗力。
海星组织的优势很明显,但缺点也是致命的。比如,前面提到阿帕奇族,过着游牧式的生活,比较贫困。再比如,为什么海星组织的“基地组织”最后会败给同样是“海星组织”的美军?其中的重要原因,缺乏强大的平台资源支持。
也就是说纯粹的海星组织虽具有一定优势,却难以创造营收。只有将海星组织与蜘蛛组织合二为一,即将集权化与分权化的合二为一,既有强大的资源和平台优势的集权“中央政府”,又有灵活多变的分权“地方组织”,这样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当然,集权和分权也是两个相对的概念。一般来说,集权主要针对战略问题和核心原则,而关于做事的方式和方法则刚好相反,以分权为主。如何充分把握集权和分权的度,很考验领导者。
一般来说,集权是针对少量的战略性、原则性的东西;分权是针对大量的非原则性事物。对于核心问题,领导者必须高度集权,并表现出强势的一面;而对非核心问题,必须大胆分权。关于这一点,可以参考美的公司何享健提出的16字真言:集权有道,分权有序、授权有章、用权有度。
总之,无论是分工与协作,还是纪律与自由,甚至集权与分权,都不是对和错的问题,而是程度的问题,只不过在赋能时代,这个度在快速向后者倾斜。他们相互作用,产生的不是加法效应,而是乘法效应。